
姜氏祠堂未来十五平均温度: 17 ~ 31°C 最低温:11° 最高温:38°
未来十五天有下雨及异常天气的天数: 小雨(3天) 预计降雨总量:17.4毫米
姜氏祠堂未来十五天平均空气质量范围: 优(36) ~ 良(74)
潍坊姜氏祠堂21日白天到21日夜间天气晴,主要气温25~38℃,建议穿轻棉织物制作的短衣、短裙、薄短裙、短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。
潍坊姜氏祠堂21日夜间到22日早晨多云,气温降低至18~25℃,建议穿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、T恤衫、薄牛仔衫裤、休闲服、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。
温馨提醒:05月22日到05月24日,气温降明显降温-7℃左右;
温馨提醒:05月23日到05月25日,气温降大幅升温12℃左右;
敦亲睦族,续谱收族,理所当然。姜氏族谱初修于明代六世祖镗公,不幸毁于明末壬午(1642)之乱。清康熙十七年(1678),扬波公等从残谱及断碑中将谱收集齐备,并进行续修。是为一修,但无力刊刻,只存手稿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),士英、舜龄、扬波等公携谱稿赴广州访士桢公,求其修订刊行。士桢公为谱作序,并撰宗训若干则附于谱后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),士桢公已故,其侄焯公又携谱稿到苏州,与煦公共商刊刻之事。煦公感慨不已,对先祖遗愿未酬,深表自责,对资费表示“余独任也”。至此,族谱首刊,是为一刻,印四十本发行于族间。至康熙六十年(1721)。时焯公任徐州知州,又率众进行续修,并请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、吏部尚书孙鹏翮、户部尚书田从典、工部尚书陈元龙、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等当代名宦作序,是为二修。康熙六十一年重新刊刻,装订成元、亨、利、贞四册,内分六卷,钦“致远堂藏版”,是为二刻。二刻版式规整,体制完备,印刷精良,装订讲究,再有名宦作序,更加壮观,可与孔孟之谱媲美,为以后再次续修刊刻奠定了基础。此次刻版一直保存于“慎馀堂”即姜氏祠堂内。直到同治八年(1869)五刻时,还用“二刻原版”印刷,可惜该谱版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),十六世镉公率众续修,共一函五册六卷,是为三修。三修新增谱例二十则,计新旧二十六则。谱例中排出九字“曰、于、是、乃、其、言、亦、在、斯”,为全县姜氏族人的行辈用字。自十七世“曰”字辈起,至二十五世“斯”字辈止。嘉庆二十二年(1817),四修族谱时,河东、河西开始分修。河东谱由十四世镤公及其堂兄铎、从兄松华、堂弟钦、族侄衷四、族孙永锡、维瑞、纯明,族曾孙曰坚、曰召主修,族内集资尚缺部分由衷四公补之,使之很快刊出。河西谱由十六世维远公、墫公、祥魁公主修。第五次续修于同治八年(1869),河东谱由十八世鸿文公编修,装订成四函十六册,函分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,卷自一至十六,至今纸白如初。河西谱一函六卷,由十五世宗源公、十七世克昌公、振炳公、十九世录善公、是朱公主修。本次修谱规模较大,不仅将本支收入,还将县内部分姜姓小村之户也一并收入,昭穆于谱后,达到了敬宗敦族之效。第六次续修于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河东谱由二十二世言训公编修。此次编修,入谱的不仅有本县族人,还有邻县(莱州海沧、平度五甲埠、高密武兰等)姜姓,共计大小村庄三十八个。装订成六函:“天、地、人、福、禄、寿”,计二十四卷。谱序又添十字,至三十五世,即“慎、修、有、余、庆、纪、之、可、永、传”。河西谱由十七世凤瑞公、十九世以铎公、世仁公、是寅公、百川公主修。河西谱包括长胡同等九村,一函六卷,开本形式与河东谱相同。自六次续修姜氏族谱,至今近有百年,其间外强入侵,朝代更迭,战乱频仍,民不聊生。尤其是“文革”时期,把族谱作为“四旧”烧掉,把续修族谱的人当成-批斗。祖训三十年修谱一次,根本无法实现。非不为也,实难为之。幸亏六修之谱发布较广,也是族中不乏热心之人,方能从兵燹政乱中冒死保留,使今日有幸察阅,使近千年谱牒有幸流传。自政府改革开放以来,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,各村续谱建祠者不乏其人。姜姓族人在龙启君的带动下,又有有识之士捐资出力,终于在今秋将《昌邑姜氏族谱》的七修完成